在建設竣工過程中,不僅要根據各種相關標準進行技術分析,確保監測項目的合理性,還要根據相關環保評價指標分析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從而有效評價項目質量。既然這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那么我們在環境檢測和調查中面臨哪些問題呢?工程質量檢測公司為大家解答。

一、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標準
對于建設項目竣工的環保驗收在原則上應該依照國家或地方環保部門相關制定環境標準執行,對已經更新的環保標準要及時進行執行手段上的更新與校對,在我們實際工作中,我們所遇到的環保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更新發展的。一般而言,我們主要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第一,由于一些項目建設周期較長,評價階段的環境標準已經修訂或廢止,現在所執行的標準是新的或經過修訂后的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以現行的標準進行環境保護驗收,顯然是有失公平的。所以我們的驗收仍然按照舊的標準執行,但是我們應該采用新的標準進行校對。說明是否滿足新標準要求,如果出現滿足原標準,但不能滿足新標準的情況,可以通過驗收;但應提出繼續改進的建議,以適應新的環境標準。第二,在多種標準共存的情況下,根據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不準交叉執行的規定,有地方標準的應執行地方標準,國家標準中有行業標準的應當執行行業標準,如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環境影響評價的批復文件中有特別要求的,應按照批復文件的要求進行驗收。
二、建設項目竣工監測與調查中的問題分析
(一)重視監測前期調查工作
在建設項目的監測前期,一部分項目監測技術人員不能夠按照相關標準與規范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對工程的進展情況也不能做出較詳盡的調查分析。大多數都只是流于形式,都只是在項目施工現場進行簡單的詢問或做一些基本設施的了解,對相關環保標準根本沒有掌握,導致很多規范標準都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由于項目建設過程中,需要進行收集的材料較多,所需要進行鑒定的內容也很多,監測人員若未對相應的標準進行深入的學習,也就得不到很好的執行。因此,驗收監測工作前期,應要求項目建設單位提交驗收項目的有關環保文件資料,相關技術人員應該認真研讀文件資料,盡可能弄清楚項目的建設內容、原輔料的消耗、生產工藝及環境行政主管部門要求,熟悉與驗收監測有關的信息,并制定詳細的現場勘查清單。這樣,既可以防止現場勘查的遺漏,也可以發現工程的實際建設與初步設計以及環評批復等要求不一致的地方,以便更好地編寫竣工驗收監測實施方案。
(二)注意把握監測期間的監測工況
根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技術要求(試行)》的規定,對于生產型建設項目驗收監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達到實際生產能力的負荷達75%以上的情況下進行。工況應根據建設項目的產品產量、原材料消耗量、主要工程設施的運行負荷以及環境保護處理設施的負荷進行計算。
(三)審慎驗收監測內容及時間
根據相關規定,在對建設項目進行驗收監測中對具體污染因子的選擇上,主要根據環境評價報告及其批復、初步設計及現行標準等實際情況進行確定。從保護環境的角度,綜合權衡各個污染因子的污染強度,根據實際的環境需要選擇合適的污染因子,正確選擇常規污染因子,重點關注特征污染物,尤其是有毒有害物質??陀^、全面的反映企業的運營對環境的影響。按照現行的規定,對生產周期不明顯、污染物排放不穩定的建設工程項目采用加密監測的方法,適當增加采樣頻次。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理解和把握很難一致,對采用頻次的增加和采樣時間間隔的確定容易出現機械的隨機的傾向。在驗收監測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干擾因素,經現場勘察掌握其排污規律后,再確定相應的采樣頻次和采樣時間,以確保所采集樣品具有代表性。
(四)加強建設項目驗收后的監督監測
監督監測是在對項目建設竣工后所采取的措施,是項目監測工作的進一步延續或補充。同時是在項目后續管理中所采用的必要手段。只有不斷加強對驗收后建設項目的監督監測,定期作出補充報告,才能對建設項目環保設施作出科學、客觀的評價。在項目驗收過程中一般是由專業的技術人員進行調試,但是后期就缺乏這樣的人員,相關技術指標得不到有效利用,從而引起很多弊端。因此,必須加強建設項目驗收后的監督監測。
(五)提升驗收監測人員素質
項目的竣工監測技術性很強,對監測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很高。這不僅要求監測人員有相關環保知識,還必須對相關項目的生產工藝、污染源有一定的掌握。也只有這樣在監測工作中才可能采取靈活多變的技術手段,而不被一些表面現象迷惑,導致不能夠取得良好的監測效果。同時,少數現場監測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甚至不能廉潔自律,在現場監測中不按規范操作,工況調查及環境管理檢查走過場,必然會造成監測結果失真。
本文對工程竣工環保驗收監測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問題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處理和把握的好壞,對驗收監測的準確性、統一性、公正性、合法性都有重大影響。工程質量檢測公司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會有更多的因素影響其監測效果,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學習、研究,以適應環境保護的新要求。